大青山是草原天路西起點,也是西線的終點,屬陰山山脈的一段,有“塞外小天山”之稱。在這里不僅有如畫美景,有蕩氣回腸的歷史故事,也承載著尚義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江山如畫只此青綠最無雙
沿草原天路西線西起點的界碑,一路上山,行進大約10分鐘,順著車窗向右看,只見山勢雄奇,林海蒼茫,天空中有鷂鷹或在空中滑翔或俯沖而下,這就是我們的目的地大青山了。都說望山跑死馬,雖然看見大青山,但是要真正進入山腹,最佳的路線是通過京廣玻璃橋后沿著木棧道瀏覽山中美景。
走京廣玻璃橋,是一項勇敢者的游戲,橋長639米,距離地面超過150米,全部采用透明玻璃鋪裝。站在玻璃橋上,近2千米的海拔高度仿佛凌空騰起一般。向下看,頭暈目眩。但忍不住一眼一眼的向下看,因為那里除了蜿蜒的河流還有天空中云的倒影,仿佛置身仙境。抬眼望視野超脫了天地限制自由飛翔。駐足橋上,感受風吹起發(fā)絲的自在張揚,聽耳邊鳥鳴的歡愉,細嗅花草的芬芳。還未近山已是處處皆風景。
通過玻璃橋,踩到實地,提著的心放了下來。入眼連綿青山,山河遼闊。大青山四道背一道背是一座山脊,一道山脊一座森林,這里有號稱“十里椴樹長廊”的椴樹林,還有山櫻桃、野刺槐、山杏、油松……
青山不喧,綠水悠悠??瓷胶訜o垠,乾坤浩蕩。千里江山如畫,只此青綠最無雙。我仿佛明白了900年前北宋天才畫家王希孟為何運用青綠山水的畫法做千里江山圖。江山入畫,青綠筑風骨。
“大青山顧名思義青色是它的主色調,但其實四時風景各不同,春天可以看見繁花似錦,深秋可以看疊翠鎏金,冬天那邊是千樹萬樹梨花開……”同來的尚義縣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局長趙樹成笑著介紹。
不滿足于遠觀還可以近瞧。隨著木棧道向南可以去看金蟾石。相傳,瓊宵仙女與龍王九太子相愛,被天規(guī)不容。為了與愛人相守,瓊宵仙女化作金蟾石,龍王九太子化作臥龍峰,兩兩相忘。向北可以沿著木棧道丈量山脊。或順著臺階下到山谷,在山谷,你腳邊可能跑過野兔和山雞,看四處奔跑的狍子,也能在水邊遇見正在飲水的貉子。
曾名梁渠《山海經》有載
大青山古來就有。最早見于《山海經·北山經》“梁渠之山,無草木,多金玉?!睉?zhàn)國時仍舊稱為梁渠之山、東漢時稱彈汗山,東晉十六國時更稱東木根山、勿根山,當時亦稱七寶山,元代名大南山。清代《豐鎮(zhèn)廳志》載:“大青山蒙古名庫庫和邵……東一峰尤高,蒼翠崚嶒,故土人謂大青山”。道出了大青山名字的來歷。
悠遠的歲月,承載著時代的腳步,無數(shù)鮮活故事在這里上演。
東漢桓帝時(147—167),鮮卑族檀石槐“立庭于彈汗山歠仇水上”,將蒙古草原帶入鮮卑族世紀。之后,拓跋鮮卑東鄉(xiāng)西遷、力微長川休養(yǎng)生息、拓跋獨孤同處東木根山、平文之難、惠帝煬帝筑城立都東木根山、道武帝牛川復國等一幕幕歷史畫卷在這里展開。正如歷史學家田余慶先生在《拓跋史探》中所言:“拓跋部在包括東木根山在內的代北百余年的發(fā)育,催生了足以穩(wěn)定地統(tǒng)一北方的北魏,擔當了結束十六國的歷史任務,在下啟隋唐之局的進程中實際上起著決定作用。”
有清一代,大青山作為直晉分界、察哈爾正黃旗與蘇魯克界限而聞名。
至民國,這里成了中外科學家科考的圣地。1871年初夏,俄國軍官、第一個穿越中國新疆無人區(qū)的近代西方探險家、普氏野馬和原羚(黃羊)的命名者普熱爾瓦爾斯基到大青山考察動植物資源。同年冬,德國地理學家、“絲綢之路”的命名者李希霍芬勘察了大青山北麓的煤礦井,發(fā)現(xiàn)了沙質煤頁巖里雙子葉植物的葉片,證實了關于張家口的高原邊沿地下產褐煤的假說。1930年春,“中國石油之父”孫健初在大青山一帶作地質考察,確證了“綠柱玉礦床,并發(fā)現(xiàn)石英和綠柱玉晶體”……
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
回程中經過與金蟾石相望的臥龍峰,不由駐足看看這癡情的龍王九太子。站在龍尾的觀景臺遠眺大青山,在不遠的二道背村,商業(yè)一條街項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。“大青山森林公園是國家級森林公園,這里最高峰海拔1919米,擁有原生態(tài)曠野自然風光,森林覆蓋率達97%,負氧離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達3104個。依托大青山國家森林公園的旅游資源,結合現(xiàn)有的庭院酒店,我們正在二道背村建設商業(yè)街,建設國際會展中心,還在周邊種植觀賞花卉打造‘花田草海’景點,向周邊輻射養(yǎng)殖園區(qū)。讓游客來大青山不光感受自然之美,還有的吃有的玩。逐漸形成旅游綜合體,帶動村民生活富裕,為尚義旅游業(yè)賦能添翼?!壁w樹成說。
承載著尚義人美好生活愿景的藍圖正徐徐展開。
1.本網(wǎng)(張家口新聞網(wǎng))稿件下“稿件來源”項標注為“張家口新聞網(wǎng)”、“張家口日報”、“張家口晚報”的,根據(jù)協(xié)議,其文字、圖片、音頻、視頻稿件之網(wǎng)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(wǎng)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(wǎng)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(wǎng)協(xié)議授權,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(fā)表。已經本網(wǎng)協(xié)議授權的媒體、網(wǎng)站,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“稿件來源:張家口新聞網(wǎng)”,違者本網(wǎng)將依法追究責任。
2.本網(wǎng)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。聯(lián)系電話:0313-2051987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