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30日,一個尋常的工作日,上海世博文化公園的雙子山上,“銀發(fā)一族”成群結隊。
沿著路線登山大約需20分鐘,既能鍛煉身體,又能欣賞美景。站在山頂,綠意盎然的景色盡收眼底:觀景臺的左側是上海溫室花園,中間是十一孔橋,右側是盧浦大橋。
在雙子山上遠眺。 澎湃新聞記者 鄧玲瑋 圖
這一天,“我們的人民城市”系列專題采訪活動來到了上海世博文化公園和上海博物館東館,感受市民游客的“打卡”熱度。當日,上海博物館東館的鎮(zhèn)館之寶“大克鼎”前,也簇擁著舉起手機拍照的游客。
八旬阿婆“趕個新奇來看看”
在社交平臺上,不少網(wǎng)友已被世博文化公園面積巨大的碧綠草坪和新晉“頂流”雙子山“種草”,還把臨湖大草坪戲稱為“上海的阿勒泰”。
澎湃新聞(www.thepaper.cn)記者從園方了解到,截至2024年10月29日22時,全園總入園游客數(shù)已達6860644人。
雙子山是應市民建議,在公園內(nèi)堆山造景建成的國內(nèi)第一座高度超過40米的空腔結構人工仿自然山林,由48米高的主峰和37米高的次峰組成,山體種植7000多棵喬木。
游人俯瞰雙子山下 澎湃新聞記者 鄧玲瑋 圖
80多歲的桑阿婆剛和老伴一起爬完雙子山,她告訴記者,一大早他們便從寶山大場出發(fā)到這里。“在上海(市中心)沒看到過山,覺得新鮮,我們提前預約趕個新奇看看?!鄙E空f,夫婦二人提前準備了賣菜用的帶輪行李袋拖著上山,整個體驗輕松了不少。
桑阿婆還說,她和老伴會經(jīng)常在各種平臺上搜索最新的景點,每次二人相伴著出行,雖然年紀大了,但依然對生活充滿希望,“趁著能走得動,會多去城市的新景點打卡”。
雖然雙子山不高,但對于腿腳不便的老年人來說也有一定挑戰(zhàn),尤其碰上雨天臺階濕滑,一根登山杖也會增加爬山的安全系數(shù)。上海世博文化公園建設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(jīng)理陳竹告訴記者,推出登山杖免費租借服務以來,市民游客使用的積極性很高,節(jié)假日期間甚至來不及周轉?!敖酉聛磉€會增加投放數(shù)量,希望這項服務能給更多人提供便利。”
站在雙子山頂,遠處的城市天際線和盧浦大橋、南北高架以及黃浦江兩岸美景盡收眼底,山腳下是亞洲最大溫室花園、中心湖、十一孔橋。
這座目前亞洲最大的玻璃溫室花園,占地面積約為2.2萬平方米,由海市沙洲、云上森林和云霧峽谷三大主題場館組成。走進場館,里面囊括了沙漠、雨林、峽谷等不同風光,有800多歲的油橄欖樹、30噸重的菩提樹、世界上最高的仙人掌品種和全國最大的溫室猴面包樹。
游人參觀溫室花園 澎湃新聞記者 鄧玲瑋 圖
記者在上海溫室花園內(nèi)看到,不少游客透過假山洞口拍攝植物和透明的玻璃頂部,光線從上至下形成透光視角,植物也在自然光線下展現(xiàn)蓬勃生機。
市民龔小姐告訴記者,她最喜歡上海世博文化公園里空曠的草坪和溫室花園的植物,逛累了就坐下來吃吃喝喝休息放松,一邊感受城市公園帶給她的自然舒適,一邊觀察從小生活的城市的歷史變遷。
溫室花園不少游客打卡 澎湃新聞記者 鄧玲瑋 圖
上博東館有何流量密碼
近年來,“博物館熱”也在上海持續(xù)升溫,游客來滬除了要參觀陸家嘴、外灘、豫園等地標之外,博物館也在打卡列表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。
上博東館自從開館以來,客流量始終居高不下,“星耀中國:三星堆·金沙古蜀文明展”等大展更是轟動全國,接待觀眾逾百萬人次。
上海博物館東館
目前,上海博物館東館歷代書畫兩館正在緊鑼密鼓地布展中,開放“三部曲”已步入尾聲,即將于11月實現(xiàn)全面建成開放。書法館、繪畫館等展廳將成為最后一批與觀眾見面的展館。
上海博物館中國書法館序廳
王羲之《草書上虞帖卷》、懷素《草書苦筍帖卷》、王獻之《鴨頭丸帖》等歷代書家名品名帖集中展出;王翚的《小中現(xiàn)大圖》冊與《重江疊嶂圖卷》亮相書畫特型館……上海博物館書畫研究部主任凌利中介紹,中國歷代書畫展陳全面開放后,上博東館書法館、繪畫館、海上書畫館及書畫特型館總展陳空間面積將達到4000平方米,首展全開總計將展出200余件作品。
展覽現(xiàn)場 東晉王羲之《草書上虞帖卷》(局部)
上海博物館黨委書記湯世芬介紹,目前上博收藏文物門類超過33大類,藏品總數(shù)超過102萬件(套),珍貴文物近15萬件(套),擁有海內(nèi)外體系最完整的中國古代藝術通史陳列。三館建成開放后,上博館舍建筑總面積將超過20萬平方米,年觀眾接待量預計達千萬級。
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博物館管理處副處長王峰介紹,全市已備案博物館共計166家,截至2024年9月30日,共接待觀眾2873.47萬人次,同比2023年增長57%。源源不斷的文博大展,正推動文博場館成為上海的流量入口。
上海“博物館熱”還在持續(xù)升溫,正成為展示中華文化的重要窗口、對話世界不同文明的重要平臺、世界觀察中國的重要媒介。
1.本網(wǎng)(張家口新聞網(wǎng))稿件下“稿件來源”項標注為“張家口新聞網(wǎng)”、“張家口日報”、“張家口晚報”的,根據(jù)協(xié)議,其文字、圖片、音頻、視頻稿件之網(wǎng)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(wǎng)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(wǎng)站或個人 未經(jīng)本網(wǎng)協(xié)議授權,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(fā)表。已經(jīng)本網(wǎng)協(xié)議授權的媒體、網(wǎng)站,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“稿件來源:張家口新聞網(wǎng)”,違者本網(wǎng)將依法追究責任。
2.本網(wǎng)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(nèi)來電或來函。聯(lián)系電話:0313-2051987。